第 14 节
作者:插翅难飞      更新:2021-02-21 16:47      字数:4709
  碍的东西,你多半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抛开的不过是一把虽能遮风挡雨,但又会阻碍视线的雨伞,自己因此而看到的却是更加广阔、更加壮丽的江山图景!
  我自己的两次“放弃”
  我的第一次放弃是在大学里面改换专业。
  读中学时,我曾经想成为一名律师,所以在上大学的时候,选择了攻读政治学和数学。我从来没想过其他的选择,因为我的父亲也是做政治的,后来父亲虽离开政治舞台但仍从事政治研究。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希望我做什么,可我觉得子承父业是很自然的事情。
  小时候有几件事情让我以为自己很有政治方面的天分:一次是在台湾读小学时,我领导班上的同学检举老师对学生罚款甚至侵吞班费的行为;另一次是在美国读中学时,我写了一篇政治论文《漠视——美国人面临的最大敌人》,并因此获得了全州作文竞赛的一等奖。那时,我幼稚地认为,这些事实似乎都印证了自己有很高政治天赋。所以,大学选专业时,我选读了人文学院,我觉得自己将来一定要做一位律师或一位政治家。
  不料,情形完全不像我想的那样。我觉得,自己在专业课上提不起精神,成绩也不好,最令人沮丧的是,我感觉不到激情和动力,甚至想把枯燥无味的课本扔到教授身上。我在这个领域没有什么出众之处,既没有那种炽烈的热爱,更没有献身的欲望,还很厌恶那些世俗的政治技巧。最终,我认定那不是一个适合我的行业,于是我决定放弃政治和法律专业的学习。
  很幸运的是,学校允许学生转系,而且,我当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最爱——计算机科学。我并不因为已经花费了一年的时间而懊悔。我认识到,那不是我想从事的事业,我没有在那里用掉我的半生甚至毕生的时间才是我的幸运。所以,我勇敢地放弃了原来的专业,开始了我在计算机领域的崭新人生。
  我的第二次放弃是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恩师瑞迪破例地挽留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本来我觉得这个工作很好,因为读博士时一直把我的老师当作楷模,所以,留在学校可以很自然地给自己一个机会来走他曾经走过的路。
  但是,在那段时间里,我也感到很困惑。虽然这个学校的计算机科学系是世界顶尖的,但这个工作对社会的影响力太小,不符合我的人生理想。
  我发现,许多教授都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了如何获得终身职位,怎么样去找到最好的学生、怎么样去发表论文,等等。这些事固然是好事,但对社会的价值并不那么直接。而我希望去做一些直接有益于社会的事,比如研发一种很多人都会使用的技术或产品,或是去帮助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
  所以,当苹果电脑公司来找我时,我的感觉就像是获得了自由。很幸运的是,瑞迪老师也很支持我的新事业,多年来,他也在继续指导和帮助着我。
  人生中这两次勇于放弃的经历,都使我更加清楚了自己的追求和兴趣所在,也使我更有激情地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放弃意味着失去,但失去的是那些自己缺乏激情的东西,得到的却是自己主动追寻的事业。
  除了对已有的东西说“不”以外,还要学会对他人的要求说“不”。如果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或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的事情,一定要勇敢地回绝。千万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怕得罪人”而勉强接受。
  难以完成的工作
  有位同学问我:“您的工作一定有很多压力。如果老板给你一项你认为很难完成的工作,您会如何应对?”
  我的回答是:“如果老板给我布置了很难完成的工作,我会让他知道问题的难度在哪里,并征询他的意见。例如,如果碰到困难,在所有可取舍的因素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可以妥协的。如果他认为我的期望和他的要求不符合,那么我会对老板说‘不’”。 “但是,如果他充分理解了工作的难度和失败的可能性,那我会尽力去做,因为我知道他不会有不合理的期望,而且,如果我无法做到完美,我也知道如何做出妥协。在这种情况下,老板也知道,我会努力工作,如果做得不完美,并不是我没有尽力,而是困难较大。”
  不要接受对自己不切实际的任务,也不要对自己设置过高的目标。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对自己和对公司的长期信誉都不利。但是,这并不意味可以不去接受挑战,或不去面对比较困难的任务。对于困难的事情,要仔细将任务分解成多个步骤,安排一个周密的计划,事先明确每个步骤的风险因素,不要希望一蹴而就。只有在智慧和耐心的指导下,才能发挥勇气的力量,克服看似难以克服的困难,取得令自己和他人欣喜的成就。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勇气绝不等于愚勇,绝不是不自量力、不计代价地横冲直撞。
  有位著名的管理学家对学生们说:“读《拿破仑传》时,你只需要看六页就行了。拿破仑之所以能成功,全在于他的坚韧,不认输。《拿破仑传》的第六页正好讲到拿破仑跟同学打架。拿破仑个子矮,打不过,但是他下定决心,就是被打死了还要继续。这种自杀性袭击让同学害怕了,只好道歉了事。你学会这个就行了。”
  当一位同学就这位管理学家的说法征询我的意见时,我明确地表示,自己不同意他的说法。我的回答很简单:“我在这里看到的不是一个勇敢的英雄,而是一个自大、固执且不自量力的家伙。我不是历史学家,无法给拿破仑盖棺论定。但这样的愚勇显然是不值得褒奖的。在现实生活中,靠这样的‘自杀性袭击’得到的成功更不值得鼓励。这位管理学家犯了片面、偏激的毛病。即便是鼓励学生培养勇气,也应当注意勇气和智慧的结合。他怎么能够用这种不恰当的例子作为勇气的注脚呢?”
  所以,一方面要培养勇往直前的精神,抛开眼前的利害得失,最大限度地争取成功;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走入偏激、愚勇的死胡同,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做出冷静、客观的判断。
  追随我心的选择
  2005年7月19日,我离开了微软,加入了Google。一次简单的工作变换,因为被诉讼,在新闻界被炒得火热。网上的谣传、批评、推崇、揣测、惊讶不断。现在,身处于官司诉讼的暴风眼,我只能说:
  “一切事实在下一年都会公诸于世。我做的事,没有违背这本书里的原则,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也有人想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决定?为什么离开微软?为什么加入Google?”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我必须听从我心中的声音,我的心告诉我:Google和中国,这才是追随我心的选择。”
  微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公司。我在微软学到了很多,受益非浅。尤其令我终身难忘的是,有机会和比尔?盖茨先生共事。
  作为一个个了不起的公司,微软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Google是一个让我震撼的公司。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的“新一代技术”和那种对创新的热情。我发现Google遍地宝藏。它的技术和产品已远远超越了搜索领域,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每一个产品和网络服务都是“让人惊讶的好”。它以“一切自己动手”为原则,像一个大实验室似的,让公司的计算机科学家能够自己设计特殊的软件和硬件,并从中体会到“有重大影响力”的感觉。它能够经过新的软件开发模式,使网络具备可以直接更新软件的能力;让用户不会再有漫长的等待,从而真正地把互联网服务发挥到淋漓尽致,造福社会,引领我们进入网络技术的新时代。这些新的技术其实就是一种新的创新模式,是我向往并渴望学习的。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对诚信的执著。Google是一个“不做邪恶的事情的公司”。它绝不允许损害用户的利益,也不允许Google的员工买公司的广告。我第一天上班的时候,一位新来的同事提出了一个 “先发制人”的战略。在别的公司,他可能会被认为是天才。但在这里,他周围的人马上说:“这是邪恶的。你希望别人这么对你吗?”然后,他很不好意思地收回了他的意见。这是我向往的一片“诚信”净土。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对大众利益的追求。Google上市时,坚持让股民直接买Google的股票、而不是由大投资银行分配给大户的做法,得罪了不少投资银行,但却得到了民众的好评。Google 是一个先让用户满意、然后再考虑赚钱、如果不赚钱也没有关系的公司。Google大部分的软件和服务都是免费的,而且许多软件和服务虽然推出多年仍没有找到好的商业模式。但只要能够帮助大众,Google就会继续做下去。这种对商场上惯有的“唯利是图”作风的摒弃,赢得了用户的心,也带给了员工一种社会责任感。这是我尊敬的一种难得的信念。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的“激情魔力”。我认识的许多朋友都去了那儿。有些是资深研究者和科学家,我发现他们以前的憔悴消失了,他们充满了活力;有些是我的学生,我发现他们像找到了一个梦幻之家,上班像是在享受。当我见到这些人时,跳进我脑海的就是我在第三封信中写的:“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种对工作的热情是让我激动的。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的“自由+透明”。在Google,每个人可以自己选择做什么,然后按照相同的兴趣,大家结合成一个个的团队。每个人想的都是怎么为公司好、做出对用户有意义的产品,而不是如何扩张自己的帝国。每个人都是透明的,没有秘密,没有“三角沟通”。每个人的目标和业绩也是透明的,在公司内部网络上即可看到。我第一次见到一批Google的中国员工,他们说他们都在考虑回中国。当我问道,“你老板的队伍只有两三个人,如果你走了,剩下的人就更少了,老板不会劝你留下吗?”我看到几十对不解的眼睛,它们像在问我:“难道你不记得我们这里的‘自由+透明’?难道你不认为我们的老板会为公司着想吗?”这样的团队氛围让我觉得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
  这些震撼激起了我的思考——
  青年+自由+透明+新创新模式+大众利益+诚信=Google的奇迹。中国有最优秀的青年,如果我能把Google的文化带入中国,是不是可以创造一个“Google中国的奇迹”?是不是可以帮助中国青年创造未来更多 “中国的Google”的奇迹?在我的论坛上有位学生提出:“无论微软、Google、开复的纠纷最终如何解决,最后的真正赢家是中国青年,是中国。”知我者,学生也。
  当我一次又一次的再审我正在收尾的《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时,读到我自己写的许多文字:“追求你的最爱”、“终身学习” 、“你有选择的自由”,“做最好的自己” ……这让我想到的是,我应该听听我心中的声音。无论这个决定带来多少困难,如果我没有追随我的心,我将终身后悔。如果我没有坚持我的原则,我怎么能建议你们这么做?
  于是,我做了重大的决定。
  我有选择的权利——我选择了Google。我选择了中国。
  我要做有影响力的事——在中国,我能更多地帮助中国的青年,做最有影响力的事。
  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在Google,我能经过学习新的创新模式,成为最好的自己。
  2005年7月5日,我走进了我老板的办公室,我说的第一句话是:
  〃I need to follow my heart。〃
  李开复
  (全书完)
  更多下载:hi。baidu/%D4%C6%C9%EE%CE%DE%BC%A3/blog/item/65a314e97b6a663eb90e2d44。html
  声明:本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