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节
作者:冬冬      更新:2021-04-17 18:41      字数:4897
  大选过后,纽约州的一位国会议员曾把此事比作“一美元的失败”。他假设说,如果当时“有个明智的人,身带一美元,得知休斯和约翰逊住在同一家旅馆时,请他们到他的房间来,花75美分要3杯苏格兰威士忌,剩下25美分留给侍者作小费。这点酒会使他们增加相互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休斯就会赢得加州,并成为合众国的总统”。显然,这将事件过于戏剧化了,事实远非这么简单。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在大选的过程中,地方选举与总统选举、本党地方实力派与总统候选人之间的某种联系。
  与谨小慎微的休斯相比,民主党人威尔逊则显得颇有气度,并且再次显示出作为一名学者型总统的政治谋略。同样是争取妇女选民,威尔逊却能将“进步”与妇女问题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一次,他发动了“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和大发明家、企业家托马斯•;爱迪生为其助选。爱迪生向报界发表了一些文章,声援威尔逊的竞选活动。而福特则用实际行动向公众表明,威尔逊将是个值得信赖的“进步总统”。
  10月10日,福特宣布在他底特律的工厂里实行“男女同酬”,每天都是5美元。这一首创之举很快就引起了国人的瞩目。福特还对报界说,他的这一想法是不久前同威尔逊总统一次“关于妇女进步运动的鼓舞人心的谈话”后产生的。他表示,在威尔逊总统的劝说下,认识到如果其他企业能这样做的话,会发现“能给我们带来同对男子那样做时一样的好处”。虽然福特一再声明他不会给任何一个竞选基金捐赠一分钱,但他毫不掩饰自己要为威尔逊作“竞选宣传”,并且准备在一些关键州的大报纸上阐述他对“和平和8小时工作制”的观点。他说,整个国家都能朝着总统设计的路线走下去是很重要的。他甚至表示他对威尔逊总统已是“襟怀坦白”。
  能够得到一些有势力有影响的大人物助选,对候选人来说是很幸运的。他们不仅代表上层阶级的形象,会在上层社会产生连锁反应,更为重要的是,在美国这样一个盛行“个人英雄主义”的社会中,那些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的言论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很容易在普通选民中产生共鸣。当然,“进步”只是这场角逐的焦点问题之一。在1916年,和平而不是战争才是广大妇女最想得到的答复。因此对她们来说,民主党《使我们免于战争》的口号显然要比休斯要她们“关心东部的姐妹们”更富吸引力,更符合她们切身利益。尤其是在福特公司实行了男女同酬措施后,广大的妇女选民更是倾向于威尔逊了。
  由于当时的通讯技术不够发达,在11月7日进行的最终投票也颇具戏剧性。这天夜里,选举的消息最先从东部选区传来,除了新罕布什尔和马里兰两个州之外,休斯赢得了波托马克河以北东部各州的全部选票,并且还囊括了中西部的几个州。时过午夜,他已有把握获得254张选举人票,再有12张他就将拿下这场竞选了,而加利福尼亚共和党人手中就有13张选举人票。休斯认为自己已是胜券在握,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于是就上床睡觉,大做其总统梦去了。几家报纸的最新版纷纷登出了休斯的巨幅照片,连一直支持威尔逊的《纽约时报》也承认了休斯的胜利。威尔逊丧失了信心,觉得没什么希望了,甚至考虑给休斯发贺电。然而当新消息一点点从西部传来时,奇迹发生了。根据最后对所有选举报告的统计,威尔逊以3800多张选民票的微弱优势赢得了加利福尼亚州,并几乎赢得了整个西部和旧南方,最终以3个百分点的优势(49。4%比46。2%)险胜;在选举人票上,休斯所获得的254张没有得到丝毫的增加,而威尔逊却获得了277张,结果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据说,当一名记者在清晨叫开休斯所住的房间时,服务员告诉他说:“总统正在休息。”记者回答说:“他醒来时告诉他,他不再是总统了。”
  如果说在1912年选举中,威尔逊的选民票数还少于塔夫脱和罗斯福的票数之和,还是个“少数票总统”的话,那么到了1916年,他的总选民票数超过了休斯,成为一名真正的“多数票总统”。威尔逊最终能够获得连任,一方面是他在首任期间的改革和进步行动,尤其是执政后期向“新国家主义”的某些转变得到了公众的认可,甚至连一些以前的“雄麋党”分子也被吸引到民主党的旗帜下,加利福尼亚的共和党进步分子的“叛变”即是一例。另一方面,1916年实行的一系列社会和劳工政策,使威尔逊获得了农场主甚至共和党的一些农民和广大劳工的支持,就连许多社会党人也投了威尔逊的票。当然,还有西部诸州的妇女选民也是功不可没。在威尔逊获胜之后,波特兰的妇女游行庆祝,打出标语写着“另一个威尔逊的四年,另一个繁荣的四年”。
  (陈波)
  富兰克林·罗斯福:临危受命创伟业英俊少年命运多舛
  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暴跌,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西方社会处处弥漫着茫然和绝望。3年之后的1932年,美国人民又一次面临选择,他们要选出一位能将这个国家从日益深重的萧条中拯救出来的总统。大浪淘沙,一位巨人走出来了,他就是身残志坚的富兰克林•;罗斯福。
  身患残疾却意志坚定,也是惟一连任4届的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被誉为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总统。当美国深陷经济萧条而不能自拔时,是他从悬崖边上挽救了这个国家;当世界旋即为法西斯狂潮吞没时,是他领导着美国承担起“捍卫民主国家”的责任;当他的士兵们即将把胜利的旗帜插上敌人的阵地时,他却永远地离开了他们,留给他们的只是记忆中他昂头微笑的面庞和铿锵有力的声音。让我们重温这些老照片上的历史瞬间:
  镜头一,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露宿街头的失业者,从他呆滞的眼神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茫然和绝望;
  镜头二,就职前的罗斯福同人们握手,脸上洋溢着此后陪伴了美国人民12年的微笑,这微笑不知给了多少人以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
  镜头三,三巨头在雅尔塔会议上,形容憔悴的罗斯福端坐中央,使人们缅怀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丰功伟绩;
  镜头四;罗斯福的灵柩运抵华盛顿,迎接的人群中,一位正在演奏的黑人号手泪流满面。
  英俊少年命运多舛
  1882年1月30日,一个寒冷冬日,在纽约州赫德森河畔海德公园村一个农场主兼商人的家中,诞生了一个婴儿。尽管难产,而且刚出生时还哭不出声,甚至昏迷不醒,但是在医生的救护下总算活了下来,这个幸运的男孩就是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从此,不幸和幸运就交织在他的一生之中。不知是上帝对不幸的人尤其眷顾还是历史对坚强的人特别垂青,1932年,罗斯福以绝对的优势击败了在任总统、共和党候选人赫伯特•;胡佛,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他丝毫没有辜负那个时代。在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走到了一个艰难关头时,正是这位有着钢铁般意志和巧妙手腕的政治家,用他的“新政”和反法西斯战争造就了一个时代:“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时代”。
  少时的罗斯福倍受父母的宠爱。5岁时,他曾随着父亲去白宫做客,临离开时,正为国事困扰的克利夫兰总统拍着他的头说:“我的小男子汉,我有一个奇怪的愿望,那就是祝你长大后千万不要当美国总统。”
  长大后的罗斯福相貌英俊,体格健壮,是个标准的“美男子”。加上家族熏陶出来的“贵族气质”,他很快成了受人欢迎的公众人物,从而也培养了他活泼开朗、喜欢交际的性格。1897年,罗斯福被送入了专门培养富家子弟的格罗顿学校。在那里,他度过了人生中重要的4年,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受校长思迪科特•;皮博迪牧师的影响。之后,他进入哈佛大学,主修政治学和历史学。在哈佛,罗斯福开始崭露头角,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还担任了校报《红色哈佛报》的主编。22岁时,他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取得律师资格后离开学校和人合伙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年轻气盛的罗斯福深知自己的志趣不在律师事务所里,于是在朋友的支持下于1910年,参加了纽约州达切斯县州参议员的竞选并获胜,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在任州参议员时,罗斯福以年轻人特有的勇气同政党机器斗争,反对党魁操纵联邦参议员选举的“蓝眼睛比利事件”使他在党内小有名气。1912年大选期间,他认定威尔逊会赢得大选并积极为他助选。威尔逊获胜后,十分欣赏这位年轻人,任命他作海军部长助理。由于海军部长约瑟夫•;丹尼尔斯不经常在华盛顿且对海军不在行,许多事情都是由罗斯福做出决定,因此7年的部长助理工作大大增进了他的决断和管理能力。凭借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吸引人的姓氏(他和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是远房叔侄关系),他的政治生涯一帆风顺,直到1920年被民主党推选为副总统候选人,与是年的总统候选人詹姆斯•;考克斯搭档竞选。尽管失败在意料之中,他却借此声威大振,成了党内维护团结的核心人物。然而不幸很快降临。1921年8月,正在加拿大坎波贝洛度假的罗斯福患上了骨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经受病魔打击的罗斯福反而变得更加成熟、乐观,意志更加坚定,也更富同情心。罗斯福并未因此而自暴自弃,他在自家院外安装了双杠,还坚持游泳,去佐治亚洗温泉,一直到他自己能够借助双拐行走。1928年,重出政坛的罗斯福很快就以行动说服了民主党和选民:尽管身患残疾,他在性格和人格上却比以前更加成熟了,更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领导人。他赢得了纽约州选民的信任,当选为纽约州州长,并且连任两届。在州长任内,罗斯福面对席卷全国的经济危机,在州内采取大胆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从而成了举国瞩目的明星,在民主党内也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
  “喧嚣的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主要由沃伦•;哈丁、卡尔文•;柯立芝两位共和党人执政。期间,主导的经济政策是以传统自由主义为依据的“自由企业”制度,联邦政府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干预,但总体来说采取的仍然是“零敲碎打”式的“准放任”政策。社会存在着两种积累:一种是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这是显性的积累;另一种是社会经济矛盾的积累,这是隐性积累。1928年,另一位共和党候选人赫伯特•;胡佛乘经济高涨之机登上了总统宝座。然而好景不长,被20年代“柯立芝繁荣”掩盖起来的社会经济矛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破坏力急剧爆发。
  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暴跌,经济危机总爆发,史称“黑色星期四”。一夜之间,人们的财产化为乌有,银行纷纷倒闭,房产、抵押被没收,失业人数急剧攀升,最高时曾达到1700万人。无以维生的人们流浪街头,境况稍好的中产阶层也以“黑面包”充饥,大多数失业者不得不以垃圾桶里的东西为食。戴眼镜的老人,在垃圾桶前摘下眼镜以免看到肉上的蛆虫。无家可归者在公园里、广场上搭起帐篷,他们称这样的聚居区为“胡佛村”;而把盖在身上抵御寒风的报纸叫做“胡佛毯”。人们把空无分文的衣袋翻出衣外,称为“胡佛旗”。疲于生计的劳动者自然还记得共和党人一年前刚刚许下的诺言:“每口锅里一只鸡,每个车库里一辆车。”他们这时则借此嘲弄胡佛:“每口锅里一只鸡,每个车库住两家。”人们对共和党政府从失望到绝望,最后是痛恨,他们把这种忿恨全都发泄到胡佛总统身上。据说,有一次胡佛总统参加一个纪念碑的落成仪式,礼炮鸣过二十一响后,围观的人群中有位老人失望地说:“天哪,居然一发也没打中他。”
  公平地说,胡佛总统是第一个采取措施对付危机的人,诸如适量增加公共支出,组织公共住房建设,补贴农业,等等。但是,胡佛始终没有认识到这次危机不同以往,他固守传统的社会经济理念不放,相信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修复能力,拒绝赤字财政政策,甚至说“萧条之因在国外”。这位总统,比他的前两任都要勤奋,也更有能力,甚至在经济萧条期间每天经常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觉,但还是无法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