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节
作者:冬冬      更新:2021-04-17 18:42      字数:4863
  尽管1936年不算是个“非常时期”,但还是出现了一个“搅局者”——联盟党,它基本上是由对新政不满的人——有保守的,也有激进的——组成的一个松散集团。反对者称这个党是极端分子的“大杂烩”:他们当中有主张每月发放给每位老人200美元养老金的汤森,有鼓吹通货膨胀理论的库格林,还有接替人民党领袖休伊•;朗的杰拉尔德•;史密斯。联盟党提名北达科他州的共和党国会议员威廉•;莱姆基为总统候选人,但是党内几个“领导”谁也不买莱姆基的账,争相出风头,而把真正的候选人晾在了一边。联盟党的竞选纲领也同他们的组织一样涣散,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对新政不屑一顾。
  由于“第二个百日”新政给美国经济带来了转机,1936年的总统大选似乎成了罗斯福“一个人的战争”。人们似乎忘了还有一个共和党,他们还有一个候选人。6月27日在芝加哥富兰克林运动场,罗斯福发表了接受总统提名的演说,正式开始了竞选活动。在10万人雷鸣般的欢呼中,他再次痛斥“经济守旧派”和“享有特权的亲王们”对美国的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他还提到:政府可能会犯错误,总统也在所难免,但“神圣的司法会用不同的天平衡量冷酷的人的罪孽和热心肠的人的过失”。在新政还处于“试验”阶段时,任何措施都会有风险,但是形势却不容这位领袖过多地思前想后,人们需要的只是行动。
  罗斯福在1936年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当他再次乘火车到全国各地竞选时,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男女老幼的欢迎。人们争相同他握手,向他欢呼,有的是来感谢他拯救了一座农场,有的是来感谢他的救济拯救了一家人,有的是来感谢他提供的就业机会。仿佛连老天爷也站在罗斯福一边。当他到达久旱不雨的中西部时,天恰好下起雨来。在车尾讲台上,罗斯福很少提到他的竞选对手,他只是说:“你们看上去比四年前愉快了。”这种对比很奏效,人们自然不会忘记那段最为痛切的记忆,毕竟它还未曾走远。而现在,在1936年,经济开始回升,失业人数减少了600万,道•;琼斯指数也比1932年增长了80%。罗斯福坚信人民没有理由抛弃他。他奚落反对他的大企业家说:“1933年夏天,有位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一位朋友跑下去把他救了上来,但丝帽被冲走了。老绅士醒过了来千恩万谢朋友救了他的命。但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
  富兰克林·罗斯福:临危受命创伟业权贵克星蟾宫折桂(2)
  相比之下,兰登的演讲显得呆板乏味,举止也平淡无奇,很难引起听众的兴趣,反而觉得他面目可憎。难怪罗斯福的助手伊克斯讽刺他说:“如果这就是兰登最好的演讲,民主党委员会真应该把自己的经费全部给他到各地去演讲。”由于受竞选纲领的限制,兰登很难找出攻击对手的“把柄”,于是便避实就虚,为华尔街鸣冤叫曲,把矛头主要指向新政:要么说它效率低下,甚至威胁到了“自由企业制度”;要么就是攻击罗斯福提出的社会保险法案,指责它破坏了美国立国的思想基础。得到华尔街支持的各大报纸也纷纷为兰登说话。《芝加哥论坛报》预言,兰登的落选将意味着“莫斯科进驻白宫”。倾向共和党的赫斯特报业垄断集团说,编制社会保险号就好像给人带上了“狗牌”,还刊登了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人挂着个狗牌,标题为“你们”。到竞选的最后,为了分化民主党阵营里的工人,他们在每个工人的工资袋里装进一个纸条,说如果实行了社会保险法,他们的工资就会被扣除一部分。
  10月31日,罗斯福在纽约麦迪逊广场以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说结束了他的竞选运动,他说他的宿敌就是“企业界和金融界的投机商”,他们历来把政府看作是他们的“封地”。他再次强调:“在我的第一个任期内,这些自私自利和贪求权势的势力遇到了一个劲敌,在我的第二个任期内,这些人将遇到一个克星。”
  11月的投票结果再次证明了1936年选举是对罗斯福新政的承认。正如法利所预言的那样,除缅因州和佛蒙特州之外,罗斯福在各州都取得了胜利。在选举人票上,罗斯福以523票对8票获得了自1820年詹姆斯•;门罗(第9任总统,在1820年选举中以231票对1票压倒性地战胜了约翰•;昆西•;亚当斯再次当选)以来最为悬殊的一场胜利。而在选民票上,罗斯福比兰登多了1100多万张。其实,兰登早已预料到失败的结局。他曾私下里对记者说,战胜罗斯福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没有想到会败的这样惨痛。巨大的胜利几乎将罗斯福神化了。《纽约时报》报道说,罗斯福即使为吃人的鲨鱼说好话,人们也会若有所思地说:“这里边恐怕有弦外之音。”罗斯福的胜利还使民主党在国会取得绝对多数。在参议院里,他们控制了75个席位。结果到第二年国会开幕时,民主党一侧的座位实在挤不下了,一些民主党议员不得不同共和党议员坐在一起。
  自内战以来,民主党可以说一直是个少数党,除了在南方和部分城市中固有的势力外,在其他地方要么影响不大,要么影响不够持续或稳定。20世纪仅有的几位民主党总统当选得都很“偶然”:威尔逊是趁共和党分裂时“溜进”白宫的;罗斯福如果不是赶上大萧条,能否成功也很难说。然而,在1936年的竞选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由劳工、黑人、移民和知识分子组成的政治联盟。正是在这一政治联盟的支持下,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击败了共和党的候选人,而且成为此后民主党的主要竞选支柱,促成了民主党政治倾向的转化,为战后历届民主党政府的社会改革奠定了政治基础。自此,民主党也就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的政党。
  第一个认识到这一点的是民主党党魁、罗斯福主要的政治参谋之一爱德华•;弗林。他认为在共和党和老民主党之间有一个几百万选民的“真空地带”,其中主要是居住在城镇的劳工、少数族裔和教派,他们是“一直在谋求承认的新成分”,民主党有必要“用激进的社会和经济改革计划把他们吸引过来”。
  在新政之前,很多工人都对政治漠不关心,他们有时既不赞成民主党,也不赞成共和党。然而新政的许多措施,诸如《全国复兴法》《瓦格纳法》和兴办公共工程使他们与政府发生了直接的利害关系,在某些领域,政府甚至成了他们利益的维护者。产联的一些领导人还组成了劳工无党派联盟,主要负责动员工人支持罗斯福,还为民主党筹措到75万美元的竞选经费。这里很难说是政府政策催生了利益集团,还是利益集团促成了政府政策的转变。工人的选票使得共和党的传统势力范围诸如俄亥俄、伊利诺伊和印第安纳等州转向了罗斯福。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位工人就曾说:“在我们选进白宫的所有总统中,只有罗斯福先生知道我的老板是个王八蛋。”
  应该说,在1936年选举中发生的意义最为重大的事件是黑人同共和党传统联盟的解体。自内战以来,黑人就是共和党稳定的支持力量之一,即使是在最困难的1932年,黑人依然是忠心耿耿。虽然罗斯福在民权立法方面无甚建树,甚至未曾积极支持反私刑法的通过,但他的新政措施却挽救了很多处于社会边缘而且是最先遭受经济危机打击的黑人,他还任命许多黑人在联邦政府任职,这些措施邦肚罗斯福把黑人了吸引过来,最终成为一支重要的民主力量。
  在美国的部分大城市当中,有很多从意大利、波兰和俄罗斯等中东欧地区来的移民及其后裔,由于是初到美国,他们大都处于社会底层,正是新政将他们从地狱的边缘拉回到了现世,对罗斯福感激不尽的移民们自然成了民主党的支持者。知识分子对罗斯福产生好感是因为他对知识分子的重视,他能接受专家和学者的建议,并组成了自己的“智囊团”作顾问班子。这对日益独立的知识阶层无疑有很大的吸引力。从此以后,知识阶层正式成为美国社会改良机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富兰克林·罗斯福:临危受命创伟业半推半就三度当选
  1940年对罗斯福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从内心来讲他有些疲倦了,新政已日见成效,他完全可以激流勇退,况且历史上也没有总统连任三届的先例。还在1939年时,他就在不同的场合向他的助手法利、伊克斯和弗林表示无意再竞选下一任总统,宁可归隐到海德公园撰写回忆录,过几年安逸的乡绅生活。他甚至在1940年1月同《科里尔》杂志签订了一份合同,做他们的特约撰稿人。然而,在欧洲和远东,德国人、意大利人和日本人的蚕食鲸吞使罗斯福放心不下。此时,德国已经完成了对波兰的占领,1940年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西线的外围和法国;墨索里尼趁火打劫,渡过亚的里亚海,侵入了巴尔干半岛;日本人则控制了中国的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即将染指印支地区和东南亚。罗斯福的主要视线还在欧洲: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谁,苏联还是法国?直到这时,无论是从口头上还是在内心里,罗斯福都极力避免使自己陷入孤立主义者设下的圈套:他似乎绝对不会使美国这艘“自由号”偏离“中立”的航向,他一直认为美国的安全系于“牢不可破”的马其诺防线。在国内,对于欧战,美国人分成了三派,使罗斯福不得不谨慎地周旋于这些人之间:鸽派,主要是一些孤立主义分子;鹰派,少数主张出兵欧洲的干涉主义者;鹰式鸽派,那些赞同用除了战争手段外全力支持英国的人。应该说,两届以上的连任并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虽然乔治•;华盛顿执政8年后就辞官回乡,创下了总统不谋求连任三届的传统,但他也曾对人说过,如果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一个富有经验的人要是仅仅因为他执政时间过长而不让他继续为国效劳,那就会酿成大错。
  从另一方面讲,有两件事仍让罗斯福难以割舍,一是新政已取得的成就有待巩固,二是要把民主党改造成一个自由主义的党。无论是将这些拱手交给党内的保守势力还是落在共和党人手中,罗斯福显然都不放心。所以,罗斯福一直没有正式表明过自己的去留意向。直到1940年6月巴黎被德军攻陷,使得美国与欧洲战争瘟疫的隔离之感顿时全无,他才下定了第三次参加竞选的决心。就这一点来说,阿道夫•;希特勒对于说服罗斯福所起的作用比任何人都大。
  罗斯福虽然决定再次参加竞选,但是不想公开寻求提名,他设想最好的方式是民主党代表一致“推选”他。这个任务将由艾尔本•;巴克利来完成。他在7月15日召开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主旨讲话之后,以总统委托人的身分宣读了一份声明,说总统无意再当候选人,代表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投票选举任何候选人”。但是,半推半就的戏要演,精心的安排也必不可少:罗斯福虽然不亲临现场,但他派了他最亲近的私人顾问哈里•;霍普金斯到芝加哥对大会进行遥控。霍普金斯把电话装在浴室里,与总统秘密地保持联系。在巴克利做完讲话之后,霍普金斯早已安排好的一出戏剧上演了:芝加哥市长埃德•;凯利事先让下水道主管人托马斯•;麦加利在下水道中与会场之间连接了扩音器,此时他正趁着大会的嘈杂混乱,在下水道里一个劲地叫喊:“芝加哥要罗斯福!伊利诺伊要罗斯福!美国要罗斯福!”一时间,会场里响起的全是支持罗斯福的声音。尽管有许多人不赞成三届连任,但是在这种“下水道里的声音”的鼓噪下,也不得不随声附和。罗斯福很快就在第一轮投票中获得了提名。大会在选择副总统候选人时终于产生了分歧。代表们各持己见,争吵不休,表示不能接受罗斯福亲自挑选的亨利•;华莱士。这可惹恼了罗斯福,他甚至草拟了一份演说稿,说如果大会不能通过华莱士的提名,他将拒绝参加竞选。最后,还是埃利诺和霍普金斯在代表们中间做了艰苦的说服工作,才使大会顺从了罗斯福的意志,选择华莱士作总统的搭档。
  6月份召开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似乎是悬念重重。党内最具实力且为大多数基干成员认可的,是声名远扬的纽约州反黑帮检察官托马斯•;杜威和有着“贵族血统”的罗伯特•;塔夫脱(第27任总统威廉•;塔夫脱之子)。还有一位不那么耀眼的政治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