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节
作者:冬冬      更新:2021-04-17 18:42      字数:4864
  将任满州长任期”的诺言耿耿于怀。好在他在阿肯色五次出任州长,虽不敢说深得民心,但也颇有口碑,更何况许多人看好他的才干和政治前途,对此并不加深究。
  婚外恋问题是另外一个差点将克林顿打回阿肯色的大问题。“桃色事件”历来是政客们用来攻击对方的有力武器,对于克林顿这样一个风度翩翩、风华正茂的“英俊青年”,尤其如此。1991年底,来自克林顿大本营小石城的一个名叫康妮•;汉芝的妇女在爱登花边新闻的《屋檐》杂志发表文章称她和克林顿州长在1984年8月31日有过一段交情,并在文章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她同克林顿邂逅的全过程。这件事对于声望日益提高、即将进入预选关键时刻的克林顿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使得他不得不暂时放弃谈论“未来美国的蓝图”而全力以赴为自己辩解。所幸康妮的故事太过离奇,难以令人信服,同时又有文章中所涉及的当时在场的克林顿两名助手和一位州议员发表声明予以否认,因此虽然这段艳闻一时引起街谈巷议,很快就不了了之,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后来又出现过类似的几段绯闻,引得电视台的深夜谈话节目主持人频频拿克林顿的生活轶事开玩笑,让他足足尴尬了近四个月之久。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也给了他最有力的支持。希拉里不仅向媒体揭露“我们知道她是拿到了钱的”,而且同丈夫手挽手一起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谈论他们的婚姻,坦率地承认在她同克林顿16年的夫妻生活中“确实出现过不和,但这不应成为他们进入白宫的障碍”。克林顿总算有惊无险地渡过了这一难关。
  让克林顿感到难堪的还有关于他在越战期间逃避兵役的问题。1992年2月6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条爆炸性新闻,“揭露”克林顿在1969年越南战争期间有“逃避兵役”的行为。文章称克林顿曾经对当年负责征兵工作的官员奥佩尔•;埃丽斯女士说,他的学习成绩太好不应该去当兵,他还说他将想尽一切办法避免服兵役。后来他果然报名参加后备军官训练队以争取延期服役。而在尼克松政府改变征兵办法后,他又退出了训练队,希望通过新采用的“抽签”方法免除服兵役。这条新闻报道给克林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更糟的是,他没能对这件事做出很好的解释,居然说自己已经记不起1969年那几个星期所发生的事情,只是坚称自己当时一直在等待征召,但没有接到服兵役的通知书。
  除此之外,给克林顿带来麻烦的还有吸食毒品的问题。有人指控他在英国进修期间吸过大麻。面对舆论指控,克林顿不得不承认:“我感到好奇。别人都在吸,我也尝试了一下。”但他进而辩解道,“我并不喜欢它。我没有吸进去,以后再也没有吸过。”吸毒问题固然在竞选关键时刻给克林顿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他那句“我没有吸进去”的话,遭到很多人嘲笑。但克林顿在回答记者采访时坚称自己“在阿肯色州作为成人从未违反过州的毒品法”。鉴于70年代美国社会的客观情况,很多选民对此没有太在意,总算让克林顿松了一口气。
  1992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预选依然从新罕布什尔州首府康科德开始。1991年11月,没等提名大会开幕,克林顿就和其他两个对手,道格拉斯•;怀尔德和保罗•;桑格斯,在晚间电视节目中展开了第一场辩论。在这场辩论中,克林顿同怀尔德唇枪舌剑,但由于战术不当初战失利,却让桑格斯在一旁轻松地既看了笑话又坐收渔翁之利。
  第二天,民主党6位候选人一同出席全国代表大会向大会陈述各自的竞选纲领。克林顿排在最后一名发言。这本是一支下下签。果不其然,前五位候选人喋喋不休的演讲将大部分与会代表弄得心不在焉,更有人已经昏昏欲睡。终于轮到克林顿登台了。好在他前一天晚上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和竞选班子研究同怀尔德辩论失利的原因,以及第二天演讲出奇制胜的策略。他不再在一些细枝末节问题上同其他人纠缠不休,而是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地表述自己的主要政见。紧接着,克林顿将自己带来的一对失业夫妻扶上讲台,让他们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在社会底层煎熬的贫困生活。这种出其不意的做法在会场上引起了阵阵骚动和震撼。在随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克林顿进一步表述了自己的政见。
  然而,首战告捷的克林顿仍因缺乏知名度和频频发生的绯闻而处于劣势。他的“新誓约”遭到其他候选人嘲讽。他们还指责他眼高手低,说他的竞选纲领大而不切实际。但是,克林顿并不气馁。他不断地同自己的竞选班子寻找新的突破点制订新战略。好在新闻媒介对他的兴趣和关注依然很高,各种媒体竞相追踪报道他的活动和他的言论。终于,在12月23日公布的一次新罕布什尔的民意测验中,克林顿得票25%,仅次于得票27%的桑格斯位居第二。圣诞节后进行的另外一次民意测验表明,克林顿依然保持仅落后桑格斯两个百分点的排名。舆论界更看好克林顿,认为他最后会赢得新罕布什尔预选的胜利。果然,临近1月底,克林顿在该州民意测验中获得37%,远远领先于得票24%的桑格斯。但是绯闻缠身的克林顿最终没能创造奇迹,在2月18日新罕布什尔的预选中位居第二。战胜他的是8年前身患绝症,但顽强与病魔抗争并奇迹般活过来的桑格斯。正当媒体和专家们对桑格斯的竞选前程做各种猜测时,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进入1992年,民主党候选人相互胶着状态开始打破。首先是怀尔德由于经费不足于1月8日率先宣布退出竞选。这对一向得到黑人选民支持的克林顿来说是一个意外收获——这年4月29日发生的洛杉矶骚乱更使克林顿获得了近几十年来一直被称为民主党“选民库”的大量黑人选票。两个月后,另外三个实力相对较弱的对手也由于“汽油用完”先后退出了竞选。最后,随着克林顿在伊利诺伊和密歇根两州分别获得51%和46%的选票,得票数领先于桑格斯。一直被人看好的桑格斯不得不在3月19日宣布“弹尽粮绝”,缺少“在纽约打一场宣传战争所必需的资金”而中止竞选。桑格斯尽管在选票上同克林顿争夺十分激烈,但在竞选广告费早已日渐不支、捉襟见肘了,后来更是到了面对筹资有方的克林顿在电视广告中将他攻击得一无是处却无力反击的地步。相反,克林顿随着竞选的节节胜利,募集的资金突飞猛进地增加。他参加竞选不到三个月就已募集到了330万美元资金,尚且不算联邦政府该提供的相应数额。他的资金募集机器还在继续通过举办各种集会、聚餐会,配备专人通过电话向全国募捐等活动,使更多的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入他的账户。
  峰回路转,民主党的7名竞争者事实上只剩下克林顿和另外一个得票数远远落后于他的杰里•;布朗了。竞选形势变得对克林顿极为有利。尽管如此,克林顿仍然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期待着剩下一些州的预选结果。
  6月2日,传来了加利福尼亚、亚拉巴马、新泽西、蒙大拿、新墨西哥、俄亥俄等6个州的预选消息。至此,克林顿在进行预选的36个州中的28个州获得了胜利。7月9日,克林顿回到阿肯色州,在州府大楼前的草坪上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来自田纳西州的小阿尔伯特•;阿诺德•;戈尔为他的竞选伙伴。戈尔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议员世家,他本人也在国会供职16年,正好弥补克林顿本人的种种不足。更重要的是,戈尔和克林顿同样年轻,有着相同的治国方略,并熟悉外交、军备控制和国家安全政策,并在环保方面有一定的建树。戈尔的加入大大增加了克林顿本人的竞选实力。
  7月16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在纽约市召开,正式进行表决。克林顿和戈尔双双当选民主党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克林顿在会议闭幕式上即席发表了《新的誓约》演说。他在演说中志在必得地宣布:“现在该是美国进行变革的时候了。”
  比尔·克林顿:“重铸美国”展宏图三强争雄“新人”胜出
  几乎就在克林顿脱颖而出赢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同时,在任总统乔治•;布什也击败了另外两名竞选对手——专栏作家帕特里克•;布坎南和前三K党头目杜克,当选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不过,1992年总统竞选不像以往那样在民主、共和两党之间进行。来自得克萨斯州的亿万富翁罗斯•;佩罗,作为独立候选人也加入了这一年的驴象之争。
  无党派人士参加总统竞选并非先例。但是像佩罗那样“来势汹汹”实属罕见。佩罗不仅资金雄厚,而且利用选民对国家经济现状不满、对两党政治厌恶的“信任危机”,再加上他本人从1000美元起家一跃而成为拥有30亿美元资产的工业巨子的近乎神话故事,使不少选民对他寄予很高的希望,企盼他能给美国社会带来富裕和繁荣。财大气粗的佩罗不负民众厚望,斥资1亿美元同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分庭抗礼。人说“金钱是政治的母乳”,佩罗有的是源源不断的“母乳”。他巨资装备自己的竞选办公室,高薪聘请强干的竞选工作人员乃至来自共和、民主两党的高参,通过卫星转播频繁亮相于全国各地的电视屏幕,“面对面”地向选民陈述自己的经历和观点。
  佩罗的支持率很快上升,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民意测验中得到36%的支持率,分别超过了得票30%的布什和得票28%的克林顿。在得克萨斯州的一次民意测验中,佩罗也以35%的支持率领先于布什和克林顿。一时间刮起的“佩罗旋风”形成了一种令人瞩目的“佩罗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他同布什和克林顿三足鼎立的独特格局。
  本来,面对在国际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在任总统乔治•;布什,年轻的克林顿难有获胜的把握。他惟一有隙可乘的是布什任职后期国民经济大幅下滑,民众怨声载道。虽然共和党总统罗纳德•;里根1981年上台之后创造了国民经济持续走强的“繁荣”局面,但很快也带来了高赤字、高债务、高贸易逆差的“三高”弊端。布什就任总统后,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对这些弊端进行彻底医治,但事实证明他开不出治疗这些痼疾的良方。相反,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经济每况愈下,大批工厂倒闭,银行关门,工人失业。失业率取代毒品和犯罪成为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海湾战争结束还不到半年,布什总统在国内受欢迎的程度就已从战争期间创纪录的88%骤然降到了45%左右。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公众要求变革的呼吁日益强烈,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1992年大选上,因为他们已经对执政12年的共和党失去了信心。有人甚至不希望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继续执政,干脆提出要“呼唤新面孔”,将“火炬”传递给战后出生的“新一代人”。在战后“婴儿潮”中出生的克林顿和他的竞选伙伴戈尔恰恰以年富力强风华正茂的新形象迎合了选民这种求新求变的愿望。克林顿和民主党人机敏地利用选民的这种心态,从竞选一开始就高举“变革”的旗帜,表示要给美国带来全新的思想、理念和政策。
  佩罗的出现一度使胜券难握的克林顿和他的竞选班子感到恼火,但他们很快从中看到了获胜的希望。因为虽然佩罗拉去了不少选票,甚至在几次全国性的民意测验中处于领先地位而将布什和克林顿抛在后面,但他充其量只能造成三名候选人无一人能得到二分之一以上的有效选举人票。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将根据宪法由众议院投票裁决,从三人中决选总统。民主党人在众议院占有一定优势,即使克林顿在大选中处于不利地位,他们还可以在众议院中努力将他推上总统宝座。有鉴于此,克林顿们及时调整了竞选战略。他们不再对佩罗穷追不舍地攻击,而是将他作为合作伙伴,造成两位在野候选人联手夹击执政的布什的格局。
  佩罗也看清楚了这一点,但他虽然同样高举“变革”旗号,却始终拿不出一套像样的治国方案来。这难免使对他期望值很大的选民久久等待却看不到结果。再加上共和党此时也同样意识到佩罗的存在和克林顿同佩罗联手对布什造成的不利局面,加紧对他发动攻势。一阵又一阵猛攻弄得毕竟不是职业政治家的佩罗难以招架,竞选班子内部矛盾也跟着激化,佩罗不得不在7月16日宣布退出竞选。尽管他在10月初又宣布卷土重来,但是如此进退无度毕竟不符合国家元首应有的风范,致使他的很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