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节
作者:雨帆      更新:2021-07-17 08:01      字数:2250
  壁纸,都使我感到心旷神怡。
  这座房子与我生长其间、一生喜爱并且如今依然眷恋的房子有
  某些类似之处。
  绵长夏日的乡间的空气,乡间的静谧……苍蝇在静悄悄的空房
  间里粗鄙的营营声。
  到底为什么我会在这里,究竟什么原因我会在这里?
  高卢⑥,凯撒⑦,萨拉森人,普罗旺斯……
  真的曾经有个什么卡缅卡玛?
  难道此刻照射着我的花园的太阳就是当初卡缅卡的那一个?
  梦,梦!”
  ——————
  ①见《圣经》,《旧约·创世记》,第三章。
  ②见《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二章。
  ③普罗旺斯——法国地名。
  ④萨拉森人——古代史学家对阿拉伯游牧民族的称呼。
  ⑤密斯脱拉风是地中海北岸的一种干冷西北风或北风。
  ⑥高卢——古代地区,包括现在的法国和比利时以及荷兰和瑞士的一部分,意大利北部,公元前58—51年被罗马征服。
  ⑦凯撒——古罗马皇帝。
  除了在描写阿尔谢尼耶夫的青少年时代方面有许多地方与蒲宁的真实经历相符之外,这段文字无疑也是属于自传体的。
  不仅是某些事实或某些人物和蒲宁所经历的情形一样,在小说中占据相同地位的、而且常常使人感受得到的阿尔谢尼耶夫的精神世界,就是蒲宁本人的精神世界。但是蒲宁所经历的真实情况与虚构之间的主要差别,就是他和瓦·弗·巴琴科的爱情。这个恋爱史的结局并非如小说中所说的,实际上是以破裂而告终的。在巴琴科写给蒲宁的哥哥的一封信里,可以看出这件事的真相:
  “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我之所以给您写信,是因为我
  相信您能对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施加影响,并且希望这种影
  响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助于我。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写信告诉
  我,说他已将我们的爱情‘史’告诉了您,因此,我也就认为
  可以对您信赖……我……无论从前还是现在,而且现在比从前
  更经常想到:我不是象应该爱一个我愿与之白头偕老的人那样
  去爱万尼亚,我对待他……总而言之,不是象人们所说的,小
  说中所写的那样……我曾建议他和我分别一年,以便使我能相
  信自己的力量,检验我的感情,我对他说,要是他经常以信件、
  会面来鼓舞我的话,我可能会犯错误。而他对此只答复了我一
  句:他不能不和我见面,他准会砸破自己的脑袋的。我知道他
  容易激动,不敢不见他,因为他曾经就闹到过近乎发疯的地步。
  最后我决定采取以下办法:缄口不谈我犹豫不决,相反,要使
  他对我的爱情深信不疑,劝他到您那里来,然后再写信把一切
  告诉您,因为他在您的身边不会出什么问题,您不会让他莽撞
  从事的。请您劝劝他,跟他谈一谈。他简直不了解,如果我真
  个爱他,那么我的感情就不会在一年半载之内消逝,所以,在
  这一段时间里我不见他,只会使我更高兴与他会面。如果我的
  感情是毫无意义、昙花一现的,那么就丝毫不值得珍惜它,而
  要终生结合也就更为可怕。我阅历甚浅,一点也不知道我是否
  真爱万尼亚……
  他是相信您的,请告诉他,请您使他相信我是一个知识浅
  薄、最平庸无奇的智能低的姑娘,不过,只是请您帮助我,让
  我不受任何拘束,定一定神,镇静下来……”
  在小说中,阿列克谢·阿尔谢尼耶夫和丽卡的爱情史是以丽卡之死而告终的。但实际上,巴琴科同蒲宁关系破裂之后便嫁给了作家的早年的朋友阿·尼·比比科夫。照穆罗姆采娃一蒲宁娜的说法,《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结局,看来是因为“作者希望他的生活就是如此”。
  不管《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虚构的成分多与寡,它都没有使小说失去生活的真实,没有使小说失去真正的自传性。
  伊·阿·蒲宁获得一九三三年诺贝尔文学奖金与《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有重大关系的。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在巴黎《复兴报》上登了这段消息,有一个记者问蒲宁:
  “您荣获诺贝尔奖金是因为您的整个文学活动吗?”
  “我想是的,”蒲宁回答说。“但我深信瑞典科学院首先想要褒奖我的是最近的一部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列·尼库林在《论〈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一文中写道:蒲宁“以真正惊人的技巧描写了俄罗斯中部的自然景色、人物、农民的生活和乡村。语言的音乐感,语言的精练和明快,使这部作品成为俄罗斯古典散文的范例。”(《莫斯科》杂志,一九六一年第七期)
  我参考原文的注释写了上面的一些话,目的是想帮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对于这个译本,我只能看作是抛砖引玉,因为我深知自己各方面的知识都很差,何况我的文学修养,怎敢说我就能确切地转达了蒲宁的生花之笔呢!
  译者
  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记于湘西张家界